2024-09-24 16:30:18 | 爱好网
古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被录取后,对应身份是举人、贡士、进士。科举录取比例比现代高考低很多,而且不同朝代或同一朝代不同年份都不一样。唐代的录取比例相对偏低。据《通典·选举三》,唐代“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唐初大郡一般在3万户以上,以每户平均5口人来说,至少有15万人,换算下来,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0000。到唐高宗时,录取比例开始上升。特别是在武则天当政后,录取名额大幅增多,科举已成为读书人入仕的最主要路径。据《朝野佥载》:“乾封(唐高宗年号)以前选人,每年不越数千;垂拱(武则天年号)以后,每岁常至五万。”
曾任洋州刺史的唐代经学家赵匡在其《举选议》中称,尚书省考试录取,“大率二十人中方收一人”,录取率大概是5%。虽然此录取率比唐初增加许多,但因考生越来越多,录取率仍较低,所以出现了《通典·选举五》所说的情况:“故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唐朝科举各科的录取比例并不一样。据《文献通考·选举二》:“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即唐朝进士科的录取率在1%至2%左右;明经科录取率较高,比进士科多了10%。
进士科录取名额每次仅30人左右,故唐人李山甫诗中称:“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十枝。”唐代进士录取要求严苛,宁缺毋滥。据《新唐书·选举志上》,唐文宗李昂曾诏令礼部:“岁取登第者三十人,苟无其人,不必充其数。”可能正缘于不能“滥竽充数”,唐朝的录取率是科举时代中国各朝中最低的。据清徐松《登科记考》中的统计:终唐之世,贡举进士凡266次,及第进士为6642人,平均每次进士及第不到25人。
宋朝连考15次未中者可被照顾,破格录取
在科举考试设计上,宋朝更注重录取的公平性。据《文献通考·选举考三》记载,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赵恒曾就科举中的不公表态:“贡举谤议,前代不免。朕今召所谓势家子弟者,别坐就试。”宋代对“官二代”特有的“别试”,由此而来。在公平方面,宋朝的录取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录取名额向平民、庶族倾斜——科举的平民化,让一般学子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二是扩招,增加录取名额。
其实,宋朝建国之初的录取率也不是很高,每年被录取的进士仅一二十人。赵光义(太宗)登上大位后,大幅增加录取名额。据《续资治通鉴·宋纪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录取进士109人、诸科207人,加上特奏名和诸科赐同进士出身人数,共录500人,创了纪录。
在这次考试前,赵光义说了这样一番话:“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可见,朝廷选拔人才的心情很急迫。当年参加应试的多达5300余人,基本上按赵光义10%左右的录取比例要求来录取。这一录取比例在当时是相当高的,当时大臣薛居正上奏书称:“取人太多,用人太骤”。
事实证明,赵光义的扩招是有眼光的。在太平兴国二年录取的学子中,出了好多名人、重臣。如后位至宰相高位的政治家吕蒙正,在109人进士名单中是一甲第一名,即俗话说的状元。可以讲,没有朝廷向“寒人”倾斜的录取制度,吕蒙正想出人头地很难。
宋朝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据《宋史·选举志一》记载,这一年进士诸科录取了740多人,其中特奏名900余人;此外,还赐予河北进士诸科350余人,又从落榜生中补录500余人。“特奏名”是宋朝独特的录取政策,用来照顾录取老的考生。宋初赵匡胤规定:凡应试十五举以上未被录取的,可不再经过考试,特赐本科出身,这是少见的照顾性质的“破格录取”,名副其实的“恩科”。因为录取率高,宋朝大概是中国古代是最容易金榜题名的朝代。在利好 *** 下,宋朝考试人口剧增。据《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上的统计数字,仅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全国各地参加解试的考生就有10万之多。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关于考试的历史背景也有很多记载。有记载可知,在隋朝以前是没有高考的,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也是以隋朝开始的。那么在这以前,官员的选拨是怎样进行的呢?一起去来看看吧。
从上古时期以致先秦时期,各个头领和官员们要以世袭制上位的。流传从商朝炎帝的儿子逐渐,中国进入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主要特征,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利分配机制。其类型可概括为父子相传,有时候兄终弟及。本质上世世代代能够始终禅位下来。分封制中的诸侯国们也都是承袭的,而地方官员里的门第制度,一定程度上都是大家族承袭的。
秦代逐渐取消了世袭制度。汉朝之后,任职官员逐渐推行察举制——荐举制。察举是三公九卿、地区刺史们依据调查结论,向中间强烈推荐精通儒家思想经卷的士大夫与有施政才能的“贤士人”。察举制始于汉高祖刘邦,到汉朝末期,伴随着政治腐败,察举制沦落豪族或官员2孔插座私人的专用工具,彻底失去网罗人才的功效。
曹操最初人生之途就是利用察举制开始的。他去找了大名鼎鼎桥玄和许劭,根据这两人的引荐慢慢有了点知名度。最后根据察举制当上了洛阳北边尉,开始啦它的军旅题材官员之路。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沿袭汉朝的察举制,为中国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汉朝察举制度的一种持续与发展,关键克服了选拨官员标准的难题——选拨标准是家境与品行才可以并举。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存有众多缺陷,实行时往往被扭曲,不益于公平合理地选拔人才。到隋朝,隋文帝开辟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例子。 爱好网
公年605年,隋炀帝设定了进士科,科举制拉开序幕。那时候考的内容是有关国家现行政策的论文,称为试策。隋炀帝“改置明经,举人二科”,将之做为科举常科测试的最主要学科,将测试做为选官的根据。一开始,进士考试还没有造成固定管理制度,但是通过读书、测试、从而得到官职的根本构架早已创建。
唐朝的科举制增强了科举考试,其实就是皇上立即选拔人才,彰显了我国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到武则天时期,也是增强了武试,自此之后,文武双全优秀人才都有机会为国家负荷率了。
但是,唐朝的科举录用经营规模不大,因此要考中进士特别难——可以录取的人数仅有报考人数的5%上下。而且就算抽到了举人,也只不过是拥有当官的资格,能否坐在官老爷的位置还需要根据吏部尚书的选拨。
到宋代,更加重视考生的具体水平,也更加严格,但中举人以后的官衔也更高了。宋朝每三年举办一次考试,为了避免营私舞弊,这时候出现糊名和誉录制度。糊名就是拿小纸条将考生的名字祖籍等私人信息沾住开展信息保密,誉录乃是将考生的试卷抄录一遍,避免批卷的评委依据字迹来认出来学生。但宋朝的科举录取人数比较高,相对性唐代非常容易些。
大名鼎鼎苏轼,就是利用科举考试后,被欧阳修发掘出来的顶尖人才。他与爸爸及弟兄以才能惊艳了全部国都。
这时候要通过科举,会尝试,科举考试三级考试。科举在各省省会举办,录取的考生叫秀才,第一名字叫做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字“亚元”。会尝试由秀才参与,每三年在京城举办一次考试,皇上任职正、副总经理评委。各省市秀才均可应试,录用三百名,称之为贡士,第一名字叫做会元。
科举考试由贡士参与,是皇上主试的最高级的考试,取之后称为举人。科举考试分三甲被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用三名,第一名别名状元郎,第二名别名状元榜眼,第三名别名榜眼。
可是,明朝清代的考试以死板的八股文为主导。八股文具体内容以四书、五经中的文章为主线,规定用古代人的语气代圣人立言,文件格式要符合程序,篇幅有一定限定,语法务必层递。这类测试比较严重拘束大众的观念,也把科举制最后引到了绝境,造成清朝末期终止了科举考试。
总之,在中国流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主要是为了选拨官员进行的。并且,那时候由于科技比较落后,也没有文科、理科的区别,总之就是选拨官员或是后备官员的唯一途径。
爱好网(https://www.aihaoya.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古代的科举考试和现代高考有哪些本质的区别又有哪些相似?的相关内容。
科举考试 作为古代 封建社会 的一个重要制度,其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它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 核心价值观 ,已经超越了帝制时代,具有现代性。如今的高考,虽然在形式、性质上不同与科举,但内在的含义大致还是一样的。
那么科举与高考在哪些方面是相似的,哪些方面又是不同的呢?
相同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其一是两者都是选拔人才的全国性考试,定期举行,是全国影响力最大的考试。
其二,二者都是竞争性的选拔考试,都在考试形式和程序上追求公正、公平,清代时, 科举制度 十分完善,被视为“至公之制”,高考在实践中,不断消除影响公平的因素,力求在考试、阅卷、录取等环节做到公正公平。
其三,二者都对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科举诱导天下读书人埋头苦读,博取科举功名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形成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风气;高考则激励了广大青少年学子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其四,二者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颇有相似之处。比如,科举时代有冒籍,现在高考有移民;科举时代有区域公平与考试公平之争,现在高考有 录取分数线 各省有明显差异问题;科举时代有形形色色的舞弊,甚至引发血腥科场大案,现在的高考中利用高科技舞弊等事件时有发生。
同时,科举和高考又有明显的区别:
其一,科举是一种选官考试,考生通过考试可以获得秀才、举人、进士等科举功名。唐代 进士及第 的考生通过 吏部 铨选后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宋代则规定进士可直接授官,明清时期进士及第后,除了少部分进入 翰林院 深造者,其他也是通过吏部铨选分别授予官职。另外,举人同样也有入仕的资格,被授予知县和教职。而高考则不同,它是为普通高校招录新生而进行的考试,和入仕没有任何联系。
其二,科举与高考的考试内容不同。科举以经史文学(明清以后以程朱理学为主)为考试内容,明清以后八股文为考试文体,极大地限制了考生的思维。高考的考试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人文 科学、自然学科等领域。
其三,唐宋以后,尽管读书人也可以通过举荐、乃至荫生的方式入仕,但科举考试才是绝大多数读书人入仕的途径。高考虽然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很大,但并不是他们成才的唯一途径。对于现今社会来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具备某方面的特长,同样可以有好的前景。
其四,科举的录取率极低,明清时期乡试举人的录取率仅为1%左右,而且是三年一次(恩科除外)。殿试也是三年一次,每科录取的人数大致也是在300人左右,这个比例促使进士出身的读书人成为社会的绝对精英分子。而高考的录取率在60%以上,有些省份甚至更高。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自晚清时期开始有了制度设计与实施效果之间出现的偏离,因此科举在清末时被彻底废除。但这并不能否定科举的作用,时至今日,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对公平、公正精神的无限渴望,对于通过公平竞争实现精英治理模式的不懈追求的大背景下,科举的合理价值仍然在发挥余热。
以上就是爱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爱好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爱好网:www.aihaoya.com强基计划校考时间 6月底前后进行校内考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是教育部开展的招生改革工作,主要是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 起步阶段,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
广西2024高考人数 2024年广西高中在校生人数约为42.74万人左右,而2023年则为39.97万人左右。 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已达1351万人,创历史最高纪录。预计本科录取人数在450万人左右。 1、2024年高考报名时间 2024年高考报名时间约为2023年11月至12月。2024年高考各省报名时间将略有不同,部分省份可能在11-12月开始报名,不过,部分省份可能已
录取结果一般几点出来? 一般是晚上十二点以后公布。 高考录取结果一般是晚上十二点以后公布,具体要看当地通知。 如果填报好志愿后在各省考试院网站上没查询到录取信息,那么可以先到你所填报的学校官网上根据你的身份证号码查询,如果有录取信息,那么就是被该校录取。如果两边都没有信息,可以等第二天再进行查询,一直到下一次填报开始。 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都有哪些? 1、世卿世禄制 根据《史
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如何选择学校专业? 高考志愿录取率多少算稳 一般以2-5分为一段,上下依次浮动,冲的一般高出10分,稳的在自己分数加减5分,保的低于自己10分,考生需要仔细研读各院校简章及报考指南,从而选择适合的院校。 高考志愿冲稳保分相差多少较为合适 “冲”、“稳”、“保”的参考标准,就是历年来各高校学校投档录取结果,12个学校,以考生考分为中心,以2-5分为一
学校强基教练选拔和培训的标准有哪些呢? (一)强基固本教练员选拨规范 学校在强基固本教练的选拨上坚持不懈四个标准,符合规定的教师方可进入塑造和培训阶段;通过培训和培养,达到一定水准的教师才可以进行强基固本课程内容讲课。 规范一:师德师风 坚持不懈正确政治信仰,忠诚于人们基础教育;立德树人,言传身教,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涵养;有较强的责任感,关心、关注、关爱学生们;具备爱岗敬业、团
过来人告诉你成人高考选对专业很重要!? 【成考快速报名和免费咨询: 】对于在职人员而言,保持学习状态很重要,身处经济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只能是大浪淘沙,适者生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于是很多在职人员选择了报考成人高考,来提升自己的学历及专业能力,以便获得竞争优势。但是报考成人高考对于专业的选择尤为重要。那么问题来了:成人高考如何选专业?下面时间,小编为大家作详细解答。 成人高考如
提前批警校体检时间 警校的提前批体检安排在政治审核合格之后,时间大致在6月底至7月初。 不同省份的时间安排略有不同,具体要看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最新消息。 例如2022年江西省警校提前批体检安排在6月24日至28日,每日8:00-12:00;2022年山东省的警校体检则安排在7月2日至6日。警校在体检的要求上比一般的大学严格很多,首先要符合《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此标
09年云南高考录取时间进程 云南省招生考试院提醒 志愿填报: 6月27日至28日为网络填报时间 6月27日至30日为志愿卡填报时间 录取工作: 7月中旬开始录取 本科第一批次在7月10日至15日录取,20日前完成。 全部批次录取将在8月20日之前结束。 登陆 www.ynzs.cn 查询录取情况。。。。 通知书8月份应该就到了,因学校而异。 呵呵。。。不要
2024-01-06 20:00:44
2024-01-23 08:31:13
2023-08-29 05:24:25
2023-10-22 03:23:12
2023-10-23 22:15:35
2023-10-14 00:5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