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些南京大学国学教育中心怎么样?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南京大学国学教育中心怎么样?
⑴ 南京大学的国学班怎么样
是的,南京大学的国学班开的真不错,不管是师资还是课程
我有被邀请去听过徐小跃教授的《国学智慧》讲座,感触很深
⑵ 南京大学国学社的顾问老师都有哪些
共有以下几位:
叶嘉莹教授
女,号迦陵。1924年6月出生于北京。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樊锦诗教授
樊锦诗,女,1938年生,现任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自1963年自
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浙江杭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长,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1988年任副研究员,1994年任研究员。1995年为
兰州大学 *** 教授,1998年为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莫砺锋教授
男,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苏州高级中学,后在农村插队务农十年。1984年10月在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著有学术专著五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王兆鹏教授
男,汉族,1959年6月生于湖北鄂州。 *** 党员。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于武汉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至1987年在
湖北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曾昭岷教授学习唐宋文学。1987年赴
南京师范大学师从唐圭璋先生研治词学,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回湖北大学任教。1992年破格晋升教授,1997年至1999年任湖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2000年调至武汉大学任教。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宋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已出版《张元干年谱》(南京出版社1989)、《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两宋词人年谱》(文津出版社1992)、《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全唐五代词》(合作。中华书局1999)等词学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0馀篇。其中《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获夏承焘词学奖一等奖。曾先后主编《词学通讯》和《词学研究年鉴》。1995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学术 *** :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理事;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湖北省社科联学术委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词学研究年鉴》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中国韵文学刊》副主编;《词学》杂志编委;《中华词学》杂志编委;
洪修平教授
男,1954年生,江苏省苏州市人。南京大学
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1981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81-1984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读研究生,师从孙叔平、王友三教授,1984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系任教。1985年考取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师从严北溟教授,1988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94-1995年受南京大学委派,先后到美国贝鲁特学院、密西根大学和哈佛大学等校访问研究并讲学一年。2000年赴德国访问讲学三个月。现为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和
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西北大学 *** 教授、中国玄奘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陕西老子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副主编以及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以教学和科研的突出成就获国务院" *** 特殊津贴",获"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并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施议对教授
男,1940年生,台湾彰化人。澳门大学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师从夏承焘、吴世昌等词学大师专攻词学。。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杭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室研究生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硕士、文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澳门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等。现为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有《宋词正体》(《施议对词学论集》第一卷)《今词达变》(《施议对词学论集》第二卷)以及《人间词话译注》等多种著作行世。
张宏生教授
男,1957年5月出生于江苏徐州,祖籍山东掖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12月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82年2月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并分别于1984年12月和1989年6月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基础学科
教育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明清文学研究所所长。曾任
香港浸会大学访问研究员(1996),美国哈佛燕京学社高级访问学者(1996—1997)。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词学和海外汉学等方面的研究。
赵晓岚教授
女,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宋诗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出版学术专著《姜夔与南宋文化》、《学者闻一多》(合著),主编《中国
古典文献学研究》。近年来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国家级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全国多种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国家八五重点项目《传世藏书·强村丛书》的整理中,任第一副主编,并参与《全唐诗》、《宋诗话全编》、《明诗话全编》等多部大型古籍整理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撰写工作。目前正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辛弃疾文化析论》的研究任务。所担任的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课程,一直以来广受欢迎,多次受到嘉奖。并曾做客《百家讲坛》。
参考:
//blog.sina.cn/s/blog_5e76b9160100bkx7
//blog.sina.cn/s/blog_5e76b9160100bkx9

肇庆学院专插本专业可报考哪些?
【专升本快速报名和免费咨询:
】肇庆学院专插本专业可报考哪些?肇庆学院专插本去哪里报考?详情如下:
点击查看:广东统招专插本视频课程
点击查看:广东统招专插本题库试题
肇庆学院专插本专业可报考哪些
肇庆学院专插本可以报考的专业有:
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前教育(师范)、
国际经济与贸易。
肇庆学院专插本去哪里报考
广东专插本报名系统入口官网网址:
报名注意事项:
广东统招专升本报名期间,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官网将有关于广东统招专升本考试相关通知,通知内考生可点击进入报名系统。官网专插本报名系统入口仅在报名期间开通。
附:肇庆学院简介
肇庆学院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教育厅主管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公办全日制本科高校,位于广东省珠三角城市肇庆(距广州90公里)。学校坐落于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中,与星湖山水相互呼应,尽显优美秀丽,堪称读书治学佳境。学校创建于1970年。2000年3月,西江大学、肇庆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本科肇庆学院。2021年10月,学校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办学五十多年来,肇庆学院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谱写了一篇中国地方大学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华章,培养了20万名各类优秀人才,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厚植地方历史文化底蕴,不忘扎根地方办学初心,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悠悠西江见证了岭南的沧桑和巨变,沉淀下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成就了西江流域两千年的辉煌。正是有西江流域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岭南文化的孕育下,肇庆学院弦歌不辍、执着追求,走出了一条曲折而通达的发展之路。学校励精图治、追求卓越,形成了“厚德、明智、博学、力行”的校训,传承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肇庆学院人精神。学校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等称号。
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大力实施“党建育才工程”,着力打造党建特色品牌。建立了国家、省、校三级党建工作示范体系,获评为“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学校现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2个、“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1个、“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3个、“全省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5个、“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肇庆市教育系统党建示范点2个。学校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构建了思政育人的“大格局”,按照“学科专业学院制、生活社区书院制”的思路建成了五大书院。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形成了双向互动、创新驱动、文化浸润、实践育人的思政教育“砚园方案”,致力于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现有教职工1732人,其中专任教师1214人,高级职称573人,具有博士学位439人,双聘院士1人,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受聘担任学校的教学、科研职务。学校重视“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选送300多名教师到企业、行业接受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提高了教师的应用能力。以“双聘”院士、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肇庆市西江人才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受聘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名誉院长,学校形成了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满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工作需求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师资保障。
学校持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动高等教育优质内涵发展。学校拥有
经济学、
法学、教育学、文学、
历史学、理学、工学、
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设有20个教学机构,面向全国26个省(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近2.6万人,联合培养硕士600多人。学校现有教育、电子信息、艺术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大力推进省市共建学科建设和“冲补强”提升计划,设有省特色重点学科2个、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省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重点扶持学科1个,“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市共建重点学科3个,市重点学科3个,
机械工程学科为珠江学者设岗学科。学校按照“做优新师范、做强新工科、提升新文科、发展新农科”的建设思路,设立近70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13个,省级以上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通过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5个,
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第二级师范类专业认证,
化学专业已完成第二级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入校考查工作。
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夯实学校事业发展基础。学校有主校区和星湖校区两个校园,总占地面积1200多亩。学校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24亿元,纸质藏书183.5万册,电子图书108.3万种,电子期刊近3.3万册,中外文献数据库36个。学校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建有信息化门户平台、OA办公系统、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实现教学科研条件现代化。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教师教育“肇庆模式”和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学校具有较强的教学力量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严格规范,教授、博士在教学第一线为学生上课;学校大力提倡并鼓励本科生考研,取得显著成绩。学校设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并获批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立项。2019年2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特邀我校参加,介绍在振兴广东教师教育、推进“新师范”建设的经验和亮点。2023年9月,教育部网站发布了我校作为地方教师教育类高校,勇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主力军的文章。2023年11月,我校乡村教师教育经验做法被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称之为“肇庆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现有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50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60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先后采访报道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学校先后获评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广东省高校就业创业工作集体典型经验奖等荣誉和奖项,学校就业指导课获评广东省高校就业创业金课,“地方本科院校‘531’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评第九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21年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赛铜奖1项,省赛银奖1项、铜奖6项以及“高教主赛道优秀组织奖”。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
目前学校建有市(厅)级以上科研平台38个,其中省级科研平台19个。肇庆学院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被省经信委认定为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被省
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广东省专利技术创业孵化器,被省版权局认定为广东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建设肇庆市协创汽车零部件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肇庆高新区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智库12个,建有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7个。积极开展创新科研团队建设,学校有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4个。学校双聘院士傅廷栋牵头在学校共建国家油菜工程技术中心成果转化(广东)示范基地和西江流域油菜实验基地;农业农村部在学校建立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肇庆综合试验站;“广东省环境健康与资源利用实验室”获批为省重点实验室,实现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获农业农村部批准在学校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并谋划在高要建设预制菜产业园分实验室;与省农科院共同承担西江实验室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达成共识,共同完成《西江实验室绿色植保技术及投入品研究所建设方案》,共同申报的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水稻抗稻飞虱新种质创制和道地南药提纯复壮及推广”获得立项并获批经费500万元。与鼎湖、高要、四会、肇庆高新区管委会、广佛肇(怀集)合作区管委会等建立起了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在科技、产业、教育、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建有2个文科和6个理工科产业学院,实现理工科二级学院产业学院全覆盖,其中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立项1个,已列入项目类管理的校级产业学院3个。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3项。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3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推广奖二等奖1项、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等2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依托“中国砚都”的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全力打造
工艺美术、
产品设计、
旅游管理等特色专业,“王府掐丝画”团队获得专利和版权保护150多项,在G20峰会被选为国礼,同时被选为60多个国家驻广州总领事馆的专用礼品,是“肇庆文创龙头品牌”。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规划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结出累累硕果。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省长杯”
工业设计大赛、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赛事中,共获得国家级荣誉和省级奖项上千项;在广东省第九届、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上,奖牌总数排在全省本科院校前列。学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近五年来学校四次获得全省高校年度学生资助工作考核优秀等级。响应国家号召,赓续援藏精神,选派九批共计71名大学生参加援藏支教工作,前八批61名大学生均获评“墨脱县优秀援藏人才”,学校被授予“援藏事业功勋单位”称号。不断加强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筑牢网络思政“新阵地”,学校易班发展中心荣获广东高校“十佳易班发展中心”“全国优秀易班辅导员(公共号)”等多项荣誉称号。在十三届全国美展、广东高校
美术与设计双年展、全国青年漆画展等国家级、省教师双年展等展览入选、获奖30余项,其中在全国美展中入选5件作品,1件获得铜奖(广东唯一获奖),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艺术成果。学校合唱团在“我和我的祖国——广东省第十三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获合唱类银奖。由学校师生参与创作出品的大型原创廉政教育
音乐剧《青天之端》被省纪委推荐在全省各地巡演,荣获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二等奖。学校获批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先后共20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学校团委被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明办确定为广东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示范点,多次获评“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广东高校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肇庆学院学生会多次获“广东省优秀学生会”光荣称号。在广东高校“活力在基层”主题团日竞赛活动中,学校多个团支部获得荣誉。学校涌现出许多国家级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如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全国大学生百佳理论学习社团和百优理论文章、全国高校共青团“四进四信”活动基层优秀项目等。
学校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扣学校建设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学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高起点规划研究生教育,深度融入湾区创新驱动工作,着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启动“改大申博”品质提升工程,奋力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肇庆学院专插本专业可报考哪些?由考生网收集整理,更多广东专插本相关信息,请关注广东专插本栏目页面。
专升本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专升本考点内容、不清楚专升本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考古学专业怎么样
《盗墓笔记》
、三星堆遗址、
马王堆汉墓
……
提到这些,大家会想到哪个专业呢?没错,
是“考古”
!随着这些影视的火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考古这个专业,也有许多的人因此对这个专业感兴趣,那么这个专业到底怎么样呢?我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平时也上过考古学的课,身边也有考古系的同学,接下来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 、考古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
考古学专业
培养学生具备历史学、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基础知识、方法以及相关的文博、历史及人类学知识,掌握玉石器、青铜器、陶瓷器、书画杂项等各类文物最基本的鉴定和保护技能,能在考古及历史研究机构、博物馆、各级学校、文物经营机构、公安、海关等部门,从事文博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
第二、考古学些什么?
考古要学很多东西,比如历史学文献知识、文化人类学、民族考古学、
夏商周
考古、战国秦汉考古、隋唐考古、绘图、测量、挖探方等,随着科技的进步,还有科技考古等,像是一个文理科交汇的学科。
而且考古专业注重田野考古实习,是一个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下面是考古学专业的课表:
第三、就业前景
考古学专业是冷门中的专业,但是学生就业前景也没那么糟糕,
学生毕业后可在大学或科研单位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也可以到博物馆、拍卖行、文物商店或海关,从事文物保护、古玩鉴定以及拍卖等工作。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以下职业:
爱好网
-
留校任教
,从事考古学教学研究;
-
进入
博物馆、考古研究所
等研究机构从事专业研究;
-
进入传媒业
,从事专业记者、专业制片人等职业(像报道考古新发现、文物遗址保护相关题材新闻的记者或
《探索发现》
那样的栏目制片人);
-
进入
艺术品投资领域
,诸如拍卖行,从事文物鉴定、估价;
-
自由人
,从事艺术品收藏、鉴定等。
第四、个人感受
古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
,如果本科就开始学习,到研究生以后想转行是很难的。而且田野考古需要长期户外工作,面临晒黑、
晒伤
的问题,而且大部分考古工地都在人烟稀少的郊区,要耐得住寂寞
,在考古圈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吃不了苦,考不了古”
,因此,
选择这门专业需要原子骨子里的热爱,而不是单单地看了几本盗墓笔记就去选择该专业。
下面是我们专业考古实践课在考古拍摄的照片:
以上就是爱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爱好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